篮球竞彩app下载

图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住建文化 > 学习园地

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

来源: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:2019-06-21 16:35

中共岳阳市委书记 刘和生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岳阳地处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,地理优越、物产富饶,是传统鱼米之乡、农业大市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认真贯彻中央和湖南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着眼于发挥优势、补齐短板,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,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岳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,有力推动了农村“外在形象”和“内在实力”的同步提升。

以农村“空心房”整治为先手棋,着力解决形象美不美的问题

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,大量农民进城定居,农村出现大量闲置破烂、无人居住的“空心房”,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,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容貌“伤疤”。针对这一现状,岳阳市把整治农村“空心房”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“先手棋”,出台专门实施方案,以农村面貌是否显著改观、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,通过“小处落子”形成“全盘皆活”的生动局面。

坚持“一线贯穿”。按照“拆、建、管”并重的思路,以拆促建、以建促管。“拆”,就是针对“闲置房”“危旧房”“零散房”“违建房”等四类“空心房”,积极动员、分类施策,依法依规、应拆尽拆。2018年,全市共拆除“空心房”1089万平方米,腾退土地7.7万亩,复耕交易耕地指标2.47万亩。“建”,就是对腾退出来的土地,宜耕则耕、宜居则居、宜绿则绿。“管”,就是扎实推进村庄简易规划全覆盖,把村庄规划执行纳入村规民约,严控规划点外建房,把村民新建每一栋房子都管起来、管到位,农村建房审批率达100%,分散建房量下降45%,累计节约用地9800多亩。

强化“一招总揽”。以“空心房”整治为先导,统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厕所革命、长江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多项工作,部署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攻坚,市委选派50个工作队,实行蹲村带乡,通过集中攻坚推动常规整治,建立卫生保洁、规范建房、移风易俗等三大机制,真正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提升、大变革。

实现“一举多得”。农村“空心房”整治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,而且改善了环境,美化了村庄,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点赞。对农户来说,整治后的土地保持“三权”不变,每个农户还可得到1万到2万元补偿,有利于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;对乡镇来说,新增土地指标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基础投入,有利于解决农村公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,推动乡村发展轻装上阵;对市县来说,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,有利于缓解项目用地瓶颈制约的问题,调优城乡建设用地布局。

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建设为主引擎,着力解决实力强不强的问题

推进乡村振兴,最根本的还是推进产业振兴。近几年来,岳阳市农业得到长足发展,但产业结构不合理、品牌农业发展缓慢、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。岳阳市立足实际,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,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创建,带动产业振兴,打造“鱼米之乡”升级版。

突出“农”字特色。近年来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,岳阳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,首要的、核心的标准是依托特色农业产业,发展绿色生态农业,推动农业产业化,增强产业竞争力、带动力、融合力。

突出创建引领。出台创建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工作方案,通过3年努力,创建10个左右产业强、环境美、品牌响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。目前,芥菜、酱干、粽香、甜酒、湖鲜、黄茶、竹器、稻虾等20个创建候选镇竞相发展。

突出市场导向。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,深度参与特色小镇创建,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,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,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专业市场,延伸产业链条,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通过线上电商、线下超市,拓展销路、扩大销量,岳阳涉农特色产业知名度、美誉度明显提高。

以农村移风易俗为重头戏,着力解决治理优不优的问题

农村美不美,既看环境面貌,也看精神风貌。针对农村地区封建迷信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、炫富攀比、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,岳阳市顺应群众期待,向人情歪风全面“开刀”,在全市深入开展“治陋习、树新风”专项工作,营造淳朴、质朴、简朴的农村社会风气。

坚决遏制大操大办。提倡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他不办”,旗帜鲜明地向大操大办“伪民俗”说“不”,营造简单清爽的农村社会关系。

坚持党员干部带头。从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这些“关键少数”的教育、监督、管理抓起,要求党员干部对“升学宴”“谢师宴”“乔迁宴”“生日宴”等带头公开承诺、带头申报登记、带头教育引导、带头接受监督,真正以“关键少数”引领绝大多数,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。

发挥乡村自治作用。坚持“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办”,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地位,成立红白理事会和文明劝导队,及时发现和制止歪风陋习,实现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约束、自我监督。通过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理事会作用,广泛开展文明创建,推动基层法治、德治、自治相融相促,文明、简朴、和善、友爱的农村新风尚日渐形成。

(原载2019年6月19日《光明日报》)